《孔子家语》卷21入官诗解1六勿六除合忠考伦除害治约量才民治

Connor 以太坊最新价格 2022-05-22 336 0

  《孔子家语》卷21入官诗解1六勿六除合忠考伦除害治约量才民治

  题文诗:

  子张也者,请问入官,子曰安身,取誉为难.

  子张问曰:为之如何?孔子曰己,有善勿专,

  教而勿怠,已过勿发,失言勿掎,不善勿遂,

  行事勿留.入官有此,身安誉至,而政从矣.

  且夫忿数,官狱由生;拒谏者也,虑所以塞;

  慢易者也,礼所以失;怠惰者也,时所以后;

  奢侈者财,所以不足;专独者事,所以不成.

  除此六者,身安誉至,而政从矣.故君子也,

  南面临官,大域之中,而公治之,精心虑智,

  而略行之,合是忠信,考是大伦,存是美恶,

  能进是利,而除是害,无求其报,民情可得.

  夫临之无,抗民之恶,理胜之无,犯民之言,

  量政之无,佼民之辞,养之育之,无扰其时,

  爱之而无,宽于刑法.若此身安,誉至得民.

  君子临官,所见则迩,明不可蔽.所求于迩,

  不劳而得.所治者约,故不用众,而声誉立.

  法象在内,法不远而,源泉不竭,天下才积,

  而本不寡.短长得量,人才志治,而不乱政.

  德贯乎心,藏乎心志,形乎于色,发乎于声,

  若此然而,身安誉至,民咸自治.无为而治.

  【原文】

  子张问入官[1]于孔子以太坊合约。孔子曰:"安身取誉为难。"子张曰:"为之如何?"

  孔子曰:"己有善勿专,教不能勿怠,已过勿发[2],失言勿掎,不善勿遂[3],行事勿留以太坊合约。君子入官,有此六者,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。

  "且夫忿数者,官狱所由生也;拒谏者,虑之所以塞也;慢易[4]者,礼之所以失也;怠惰者,时之所以后也;奢侈者,财之所以不足也;专独者,事之所以不成也以太坊合约。君子入官,除此六者,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。

  "故君子南面临官,大域之中而公治之,精智而略行之,合是忠信,考是大伦[5],存是美恶,进是利而除是害,无求其报焉,而民之情可得也以太坊合约。夫临之无抗民之恶,胜之无犯民之言,量之无佼民之辞,养之无扰于其时,爱之无宽于刑法。若此,则身安誉至而民得也。

  "君子以临官,所见则迩[6],故明不可蔽也以太坊合约。所求于迩,故不劳而得也。所以治者约,故不用众而誉立。凡法象在内,故法不远而源泉不竭,是以天下积而本不寡。短长得其量,人志治而不乱政。德贯乎心,藏乎志,形乎色,发乎声,若此而身安誉至民咸自治矣。

  【注释】

  [1]入官:入仕,做官以太坊合约

  [2]已过勿发:发:再次发生以太坊合约

  [3]遂:行,继续做下去以太坊合约。旧注:"己有不善,不可遂行。"

  [4]慢易:轻慢,不庄重以太坊合约

  [5]大伦:伦常大道以太坊合约。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。

  [6]迩:近以太坊合约。旧注:"所见迩,谓察于微也。"

  【译文】

  子张向孔子询问做官的事以太坊合约。孔子说:"做到官位稳固又能有好的名声很难。"子张说:"那该怎么办呢?"

  孔子说:"自己有长处不要独自拥有,教别人学习不要懈怠,已出现的过错不要再次发生,说错了话不要为之辩护,不好的事不要继续做下去,正在做的事不要拖延以太坊合约。君子做官能做到这六点,就可以使地位稳固声誉好,从而政事也会顺利。

  "况且,怨恨多了,牢狱之灾就会发生;拒绝劝谏,思虑就会受到阻塞;行为不庄重谨慎,就会失礼;做事松懈懒惰,就会丧失时机;办事奢侈,财物就不充足;专断独权,事情就办不成以太坊合约。君子做官,去掉这六种毛病,就可以使地位稳固声誉好,从而政事也会顺利。

  "因此君子一旦做了官,治理广大的区域,就要以公心来治理,精心地思考而简要地推行,再加上以上所讲的六点(考核忠信)忠信品德,考虑哪些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,把好事和坏事合并考察,推广有利的,除去有害的,不追求别人的报答,这样就可以得到民情了以太坊合约。治理民众没有逆天虐民的恶行,自己有理也不说冒犯民众的话,处理政事没有欺骗百姓的狡诈之辞,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劳役不要违背农时,爱护百姓不能比刑法更宽。如果能做到这样,就可以使地位稳固声誉好,从而政事也会顺利。 

  "君子做官,身边的事看得清楚,就会心明眼亮不受蒙蔽以太坊合约。先从近处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,这样不用费很大力气就可以得到。治理国家抓住了主要问题,不用兴师动众就可以获得好名声。

  凡内心存在准则、榜样,那么准则、榜样离自己不远,就如同源泉不会枯竭一样,因此天下人才汇聚而不会缺乏以太坊合约。根据才能的不同都得到任用,人才各得其用,政治就不会混乱。良好的德行贯穿于内心,藏在心志之中,显露在表情上,发表于言谈上,这样,官位就会稳固,好名声随之而至,民众自然就会得到治理。

评论